2010年7月15日星期四

越謠歌

鄭文淑
越謠歌
君乘車,我戴,
相逢下車
君擔簦,我跨馬,
相逢為君下
背景
這首歌謠出自晉朝周處的《土風記》。
雖然《土風記》已經失傳, 但古書的注文中常常稱引到。
在這歌謠之前原有一段小記, 說越地民風純樸,彼此初交為友,會設祭行禮,用這首歌謠作慶祝。
歌謠中表示結成朋友後, 縱然將來境遇不同,交情仍然依舊。
■「謠歌」即歌謠, 只作口頭歌唱而沒有樂譜,也是詩歌的一類。
■這首歌謠充分表現了越地人的樸直。
譯文
您坐在車上, 我戴著箬帽,將來相遇時 您下車作揖。
您撐著有柄的笠(傘),我騎著馬, 將來相遇時 我因為您而下馬。
押韻
以前的詩歌都要押韻,以求誦唱時順口,這篇《越謠歌》中當然也有:
換韻
1.笠 & 揖
2.馬 & 下
■「揖」和「笠」雖然韻母相同,但讀起來時「揖」是陰平而「笠」是去聲,原來是因為古時這兩個字都是入聲的。
■「馬」和「下」古今的聲調都不一致,但古人的通融令它們可以通押了。
探討歌謠中的含義
◆「君乘車, 我戴笠」和「君擔簦, 我跨馬」全都只是假想「他日相逢」時的情境,又好像一個對將來的承諾。
◆「乘車」和「跨馬」代表富貴,「戴笠」和「擔簦」代表貧賤,而「下車揖」和「為君下」就代表友誼和態度依然不變。這樣以具體事物表達抽象的意思,令歌謠更淺白,讀者也更易想像到歌謠的意境和體會到其中的感情。
◆只要一直讀,就會發現「下車揖」是「君下車揖」,「為君下」是「我為君下」,帶點錯綜複雜的趣味
◆這首歌謠既可當作一人陳述,又可當作二人對答,但當二人對答會更好,因為這樣一來兩人都作出了承諾,勝於只有一人承諾並向人提出要求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